焦点要闻:陈列与展览之间: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瓷器展”“中国古代书画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了。关注我们的小伙伴们近期有没有去博物馆呢?各个博物馆都举办了各类的展览,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迎接博物馆的节日。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到博物馆去,一会看到陈列,一会看到展览,二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在专业领域,“陈列展览”这个词语是“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的合称。“基本陈列”是利用博物馆基本藏品举办的、在博物馆长期展出的陈列,也被称为“固定陈列”或“长期陈列”。“临时展览”是展出时间短的展览,具有专题性、话题性、创新性的特点。虽然在观众眼中两者可能“差不多”,其实在目的意义、内容结构、阐释方式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相关资料图)
随着社会的进步,博物馆的工作也在随之发展和创新。博物馆的建筑越来越大,展厅面积也越来越大,有很多特别有价值的文物都想和大家见面,博物馆也有很多的知识想要告诉大家,那怎么办呢?在博物馆举办基础陈列之外,有条件的博物馆就利用自己的馆藏优势和场馆的空间举办了专题展览。这些专题展览的展出时间通常介于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之间,展览也基于本馆自身的馆藏。比如,咱们的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钱币展”“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等专题展览就为我们扩大了知识面,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所有的陈列和展览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进。
比如在内容、展品方面需要补充哪些学科前沿成果、新发现的文物精品?在形式表现方面需补充哪些新的展示技术手段?在设施设备方面则如何更新换代以消除安全隐患?在传播教育方面还应如何丰富形式和内容?其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考虑的可全面了,就希望给小伙伴们带来更好的观展体验。
所以,最近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瓷器展”“中国古代书画——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改陈了。
改陈后的“中国古代瓷器专题展”,依托国博丰厚典藏,遴选出30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瓷器精品,通过源远流长、瓷艺匠心、瓷韵风华、瓷行天下四个部分,把中国古代瓷器的形成与发展、制瓷技术的进步、装饰风格的演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互动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变迁与审美意象等融为一体,系统展示中国古代瓷器在胎釉、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的演变历程,突出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灿烂辉煌。
由上至下分别是:黑釉鸡首壶 东晋
斗彩番莲纹葫芦瓶 清雍正
清华云龙纹罐 元
青釉双系盘口壶 西汉
中国国家博物馆庋藏古代卷轴书画近万件,形制齐备,品类丰富,既有珍如拱璧的宋元法书名画,也有体系完整的明清书画名家作品;既能够呈现中国古代艺术衍进的内在关联,也可以反映出历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多样图景。此次展览以“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为主题,精心遴选馆藏五十余件创作于十五至十九世纪的山水画作精品,通过“实景·佳致”“溪山·怡情”两个部分,突出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实”与“虚”两方面——画家的山川游历、行旅感怀与笔墨风格样式之间的互动关系,藉此探究古代中国人体察人生、观照世界的图像方法与思想观念,在古画与今人之间搭建起通畅的对话路径,完成一次中华美学的视觉与精神的山水旅程。
由上至下分别是:钱贡湖山风雨图卷(局部) 明万历二十四年
查士标邗江放棹图轴 清康熙
董邦达邓尉香雪图轴 清
王绂燕京八景图卷(局部)——卢沟晓月 明
这次的改陈工作,国博不断创新展览展示,深化内容设计,按照新时代博物馆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对专题展览进行改陈提升,做到常展常新。不仅如此,国博还挖掘馆藏资源,加强学术研究,把深藏在库房中的藏品展示出来,将蕴含在文物之中的丰富内涵呈现出来,深化和延伸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展示和阐释,引导大家深入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神的中华文明。与此同时,国博还加强展览设计,丰富展示手段,改造提升陈列展览水平,争取在文物展品丰富化、内容说明通俗化、辅助展品多样化、展厅空间合理化、灯光设计专业化、文物展示手段多元化等方面迈上新的台阶。
国博的老师还告诉我,2023年,他们将积极推进“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的改陈工作,启动了“古代中国”改陈工作,近期还将进行“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佛造像”的改陈工作。同时,不断探索新的展览选题,设计推出新的专题展览。
小伙伴们别犹豫了,和我一起去国家博物馆过节吧~
▼
作者|杨逸尘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 超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X 关闭
- 太阳能